“一分钟到底有多长?悄悄溜走的时间藏在哪里?”在北郊小学一(1)班充满童趣的语文课上,陈夏婷老师执教的《一分钟》创新课例,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作可触可感的成长拼图,通过“生活情境识字法”与“沉浸式时间体验”的深度融合,为低段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。
课堂教学
课堂伊始,陈老师以“一分钟计时”游戏唤醒认知:学生通过看拼音写字词的任务,在时间倒数中具象感知1分钟的时量概念。之后为呈现元元因赖床引发的“迟到多米诺效应”,让孩子们化身“时间侦探”,通过引导孩子发现“没有赶上绿灯——没有及时通过路口——没有赶上公交车”等关键节点,通过拖拽“叹”“才”“又”等情感关键词磁贴,在角色朗读中还原元元从懊恼到后悔的心路历程。当学生齐诵“要是早一分钟,就能赶上绿灯了”的仿写句式时,智慧白板上实时展现文字,将课文内在逻辑可视化。
评课交流
课后研讨中,评课教师以多元视角解构课堂。李敏霞老师认为识字教学宛如织就一张“多模态识字网”:以“加一加”探秘汉字构字规律,借“叹”的动作演绎体验式学习,从“眼看——马上”等近义词对比中触摸语义温度,更将“赶公交”等生活场景化为鲜活字理课堂。这种从符号解码到生活解码的进阶,让学生在具身认知中建立汉字思维模型。朗读指导尤显匠心,其独创的“情感解码三步法”:一“揣”角色叹息中的焦灼,二抓“才”“又”等转折词品味感受,三“融”肢体律动与语音起伏——使稚嫩童声化作穿越文本的时光机。当学生攥着小拳头重读“眼看就要迟到”,那蹙眉顿足的沉浸模样,恰印证了“朗读不是念字,而是让文字在心尖跳舞”的教学智慧。
本节课陈老师结合课题《基于“教-学-评”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研究》来进行教学设计,将10分钟的课堂作业时间与课题巧妙融合,将课堂作业微格化,将“600秒课堂作业”的概念融入进课堂教学中,既能够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,也能够给课题研究提供很好的范例。(图/文:王雨婷)